林锋,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旗下成员企业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技术管理部经理,曾获评“2019年度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其参与的厦门港传统岸桥远程操控自动化升级项目,获“中国港口科技进步一等奖”。

“做智能化码头技术攻关,要实现服务的提升、效率的提升、绩效的提升,最终的目标是竞争力的提升。所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有突破、拿出实绩,不能说大话。” 林锋

前不久,厦门港走出一步“先手棋”:海润码头,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全智能化改造的传统码头。在信息发布现场,林锋站在人群中,脸上挂着微笑——大屏幕上演示的关键技术,包括堪称“最强大脑”的码头智能管理系统,桥吊和龙门吊远程控制、自动作业……林锋均深度参与其中。

“这些技术都是实打实的,让厦门港走在了行业前列,且已具备推广应用的基础,打开了一个发展的新时代,这我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林锋说。

厦门面海而兴、以港立市。以智能化为抓手,推进港口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提质降本增效、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带来的将是这座城市竞争力的跃升。像林锋这样的一批批新时代产业工人,正在以主人翁的姿态,奋力奔跑。

一、面对挑战 用智能化突破瓶颈

五年前,林锋向同事们介绍智能化改造时,现场反对和质疑声不断。“这个桥吊远控,看着屏幕操作,那视频有延迟怎么办?”“人不在现场,设备坏了都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我们现在用人工比这个要少吧?”

林锋毫不气馁,他心里非常清楚,智能化是港口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我1999年大学毕业进码头,先是在抢修班组,后来当桥吊主管,每天就是围着各种机械转,”他说,“后来,我偶然了解到国外的智能化码头发展,当时感觉非常震惊,那么繁忙的穿梭作业,全部实现远程控制,这些活可以这样轻松?”

其实,智能化的背后,是对人力成本的苛刻要求。时至今日,厦门的集装箱码头,维修和能源成本只占8%,而人工及外包成本已经占到50%以上。林锋说,传统码头的瓶颈就摆在这,智能化就是突破口。

二、不断摸索 逐一攻克技术难关

成本是企业的竞争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智能化改造宜早不宜迟,我们必须抢夺赛道、争先进位。”林锋说。于是,从2015年开始,他开始和同事们走南闯北,与人工智能、通信、软件等上百家供应商接触,着手智能化改造。

之前的质疑声不无道理,因为这项工作的难度颇高——以桥吊远程控制为例,首先要给设备安装光纤和视频系统,这就像是给巨人装上神经和眼睛,它的反应速度越快越好,“假如通信延时大于200毫秒,桥吊小车就会有出现较大误差,无法对上5厘米宽的集装箱孔。”林锋说,为了解决时延带来的操作问题,他们不断摸索、反复尝试,除了尽量降低各环节时延外,还独辟蹊径,用自动化程序代替水平移动的人工操作,最终成功攻克难关,相关技术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虽然人工智能操控下的单机效率,现在还不能与熟练司机媲美,但智能化系统能够调动全盘资源,1名司机可以对应多台设备,各项优势叠加,效率提升显著。慢慢地,反对的声音变少了,不少快退休的老师傅也坐在电脑前,用起了操纵杆,“爬塔吊早就爬不动了。但用这个,我感觉我还能再干10年。”他们说。

三、日夜钻研 不断奔跑不断超越

“现在,我国智能化码头科技已进入爆发期,几个星期技术就会迭代,我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学习上。”林锋扶了扶眼镜。连续多年的日夜钻研,让40岁出头的他后背微驼、白发丛生,“就是一直在奔跑,一停下来,就会被时代抛弃。”

创新创造是经济特区发展的灵魂。依靠一系列的全国首创,厦门港智能化建设始终居于全国前列,先后摘取“中国港口科技进步一等奖”“亚太绿色港口”“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评测第一名”等殊荣。

林锋仍不满足。他说,在桥吊远控方面,厦门港可以说是全国做的最好的,但堆场内轮胎式龙门吊的智能化改造仍存在技术难点,“受到设备刚性和轮胎气压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这种设备无法实现智能化。我们已经开展试点攻关,目标是实现智能化的同时,提升整体效率百分之二十以上。”

也许这一过程还要花上数年时间,但林锋说,新兴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不是一蹴而就,而且谁都看不到技术的顶点在哪里,这是一条充满希望和激情的赛道,他要做的,就是不断奔跑、不断超越。

资讯来源:厦门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