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是民生工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梦,身体健康是目前人民群众的最大期盼,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厦门市科技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助力”健康中国”伟大构想,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精神以及“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精神,创新行动,科技先行,加大科技资金对医疗卫生科技能力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提升厦门市临床医疗技术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科技成果服务百姓民生,为人民健康幸福谋福祉,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自十八大以来,厦门市科技局投入医疗卫生科技资金1亿多元(10629.95万元),其中全国范围内率先支持医疗卫生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9项,资助金额6160万元;支持医疗卫生一般项目453 项,资助资金2144.95万元;支持市级重点实验室21个,建设经费2325万元,引导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资金投入13796.9万元,引导各医疗机构科技资金投入21432.67万元。大量科技资金投入,代表着厦门市对医疗科技的重视,代表着健康中国健康厦门要以人民健康为宗旨,同时科技资金引导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到科研当中,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医疗卫生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在科技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市医疗卫生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1、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重点实验室建设成绩优异

厦门市共建设医疗卫生科技领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21个,备案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获得科研资金2325万元。其中厦门市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连续3年评审优秀,获经费资助共计225万元;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完成ART助孕7000周期,共出生ART助孕宝宝5200余,其中供精宝宝153个,成为厦门乃至闽西南地区唯一具有供精助孕技术的医疗中心,实验室筹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将填补闽西南该技术空白,显著提升我省生殖医学在国内影响力,有力促进和引领我省生殖医学学科跨越式发展。

2、科研实力不断提升,高质量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在科研资金的支持下,医院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全市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28项,资助经费9816.4万元;获得省自然基金等项目573项,资助经费3980.5万元。通过科研项目的试验和研究,科研实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发表论著8963篇,其中SCI论文1969篇;取得发明专利71项,实用新型专利288项。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2012年以来,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整体科研实力跃居全市前列,据统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46项,获得资助经费6005万元,在市科技计划资金的支持下,共28名科技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得了3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资助经费1830.5万元;2016年医院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联合基金项目,并打破了厦门卫生系统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历史纪录,至今已连续四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居厦门市首位,全省前列;医院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SCI论文数量从2012年37篇增长到2018年128篇,其中2016年发表于国际顶尖杂志《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的论文SCI影响因子高达14分,创下我市卫生系统SCI文章影响因子最高分。

3、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奖收获丰硕

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医疗卫生科技领域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6项,其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获得厦门市科技进步奖共134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39项;获得每三年一次的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奖共5人;每两年一次的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人,其中王焱获得2015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李文岗获得2017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王焱主任是我国知名的心血管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创建了厦门心脏中心及心内科介入团队,承担厦门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2项和一般项目1项,获得无偿资助1805万元。率先开通省内首家胸痛急救绿色通道,创立中国首个“覆盖全市的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将大面积高危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从95%下降至15%以下;不断联合攻关及技术创新,积极开展高精尖技术,先后填补了厦门市、福建省乃至全国、亚太地区的数十项技术空白;用实际行动提升厦门在心血管病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李文岗主任,组建了福建首家胆道疾病重点实验室,承担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获得科技资金115万元。成立胆道疾病治疗中心,并组建了南京军区消化疾病微创治疗中心,在成功开展厦门首例极限肝脏肝癌切除术,并实施福建省首例三维重建和门静脉动脉化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福建省首例3D打印辅助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4、创新研究,多项临床新技术、新方法取得新突破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先后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方法,填补福建省、厦门市乃至全国、亚太地区空白。其中国际顶尖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能暂时代替人的心肺功能,为抢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迄今已开展80余例,全省最多且成功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0%),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此外,还在全国首例可吸收支架植入术、福建省首例颈动脉保护伞下支架植入术、福建省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简称TAVI手术)、福建省首例经皮室壁瘤降落伞封堵术、福建省首例瓣膜置换术中房颤微波消融等。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综合卒中中心被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评定为厦门市唯一一家“国家国际卒中中心”,明显缩短了卒中急救时间,溶栓取栓率提高到20%左右,极大改善了患者预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在海西地区率先开展胃肠微生态、胃肠道黏膜病变标本库与随访数据库建设,填补省内空白;率先在福建省成功开展粪菌移植治疗,现已形成了标准化肠菌移植体系,在移植数量、疗效等指标均在国内名列前茅;开展拉曼光谱内镜技术诊断消化道早期肿瘤和癌前病变的研究,并著有《拉曼光谱内镜图谱》,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将上海总部的特色、优势学科平移至厦门,更有百余名专家长期在厦门诊、手术,开业不到两年,创新性开展多项高精尖技术:樊嘉院士与其名医工作室团队成功开展世界首例利用切除的废弃肝脏行成人-儿童部分肝移植、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活体供肝移植手术、国内首例经典劈离式肝移植、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成人-儿童活体供肝移植术等;心外科成功开展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例在二尖瓣成形环中成功实施的TMVR,也是福建省首例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而国内前3例TMVR于今年上半年在上海总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开展,本次手术的成功实施亦标志着医院跻身国内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研究领域的第一方阵。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拥有福建省首个眼库,其规模居全国前列,角膜移植手术与国际无缝对接,角膜移植量全国居首;引进紫外光核黄素角膜交联术用于治疗以圆锥角膜为代表的角膜扩张性疾病;体外扩增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重大技术突破,用于治疗理化因素和炎症等因素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不撕除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飞秒激光辅助成分角膜移植术、人工角膜移植、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3D手术系统、眼内窥镜手术系统等先进诊疗方法的引进和广泛应用,不仅使常见眼病的治疗效果更上一层楼,也使得复杂疑难眼病尤其是致盲性眼病的治疗有了质的突破。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开展紧急宫颈环扎术,是省内率先开展的新型临床应用技术;福建省内首例射频消融选择性减胎术,填补省内空白;具有“供精人工授精和供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资质,由此成为厦门市乃至闽西南地区唯一具有供精助孕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填补了厦门及闽西南地区该项技术的空白。

厦门市第二医院发明专利应用于临床,“一种可完全封堵支气管管腔的硅酮支架”技术的使用标志着支气管胸膜瘘的治疗有新的突破。

5、临床科研水平不断攀登,制定行业标准和专家共识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起草的最新版《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专家共识》,标志着甲状腺微创技术得到同行认可;厦门市第五医院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规范化介入超声手术室,由国内超声医学领域翘楚王锡斌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厦门市中医院肝病科开展的个体化治疗被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引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闽南PET中心牵头执笔制定的全国第一部关于生物靶区活检术的专家共识《PET/CT引导下微创经皮生物靶区活组织检查术专家共识》,公开正式发表在本专业权威的《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由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肝胆外科执笔的腹膜后肿瘤三维可视化精准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发表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腹膜后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

6、优势学科突显,重点专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厦门市已建有一批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优势学科群:医学领先学科15个、厦门市医学中心9个、重点专科36个,规划重点专科44个,其中建设成效显著的11个项目升级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7个项目升级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类别)。2018年启动厦门市医学优势亚专科建设项目,共立项25个。除省属医疗机构外,我市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在全省处于绝对领先水平。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形成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良好发展态势,我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了自己的精品名牌。

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医疗卫生重点项目,重点打造区域内特色专科,提升我市医疗防诊治技术水平,争取区域医疗中心,让百姓受益,守护百姓的生命健康,实现人民的健康幸福梦。